沈诗娟
对年轻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 年轻时的经历待至年老,如同陈酿,越酿越香醇。访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旅行,或者说是带着目的的旅行。因为不想让自己仅仅局限于眼前所知道的世界,不想囿于校园的一方狭小的天地,渴望体验那些我不曾涉猎过的真实存在的冷暖,感受祖国之外,世界其他角落的历史文化和他们的美好。所以2018年的夏天,我做下了去泰国兰实大学短期访学交流的决定。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大学四年为数不多的自我认可的决定之一。
著名辩手黄执中先生在奇葩说中提到过“遥远的哭声”这个概念,记得当时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一众热议。如他所说,一个人所能听到的“哭声”远近体现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到底到什么层次。随着你对世界的认知越高,你听到的哭声,越遥远。“笑声”同理。我渴望听到更遥远的“哭声”,也渴望感受来自远方的“笑声”。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是只在周遭而已。我活在诗一般的太湖边,饮过甜甜的太湖水,也想看看别处的江河湖海,体会别处的万种风情。卢梭说,一个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直至现在,我依然很庆幸自己怀抱着祖国的山山水水赶上了那趟去泰国兰实的列车。在兰实的行程共有十二天,减去来回在路上的两天,在泰国满打满算呆了十天。十天,打破了我对这个国家的固有印象,了解了“萨瓦迪卡”背后藏着的别样泰国。泰国的历史和人文,泰国的建筑,泰国的老师,还有在泰国的经历……我好像知识贫乏得找不到形容词来描述这些,只能用最简单平实的语言来形容我眼中那个质朴但真诚的泰国。这样的国度,我欢之喜之。在雨后的傍晚坐一艘小船驶入萤火虫的世界;在摩天轮夜市感受曼谷的烟火气,又与皇室公主不期而遇;在82层自助餐厅享受泰式晚餐又在最高楼天台360度饱览曼谷的车水马龙……我在泰国,品尝到了泰国的浪漫。
对泰国的改观,要从文化说起。开始访学课程的第一天,了解到了泰国独特的“颜色文化”。在泰国,人们习惯用颜色表示日期。属于周日到周一的颜色依次为红、黄、粉红、绿、橙、淡蓝和紫红色,日期不同,衣服颜色也随之变化。在泰国文化中,在星期几出生,那么那天对应的颜色就是你的幸运色。有时候颜色是泰国人集体意识和政治立场的体现。比如黄色是皇室的颜色,泰国的父亲节(12月5日)也是国王日,在这一天,举国上下都穿着黄色的衣服,表达对父亲和国王的尊重。拉玛九世皇去世的那天,全泰国民众以全身的黑色祭奠这位人民爱戴的好国王。这样奇特又似乎毫无逻辑的文化却深入了每个泰国人的心中,我想是因为信仰在发光吧!“颜色文化”只是中泰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第一次,我作为一个体验者,聆听到了文化碰撞的声音。泰国的经济并不算发达,却是现今世界国民幸福度极高的国家。因为这是一个注重仪式感的国度,人人都有信仰。因为有信仰,所以懂得约束。因为热爱生活,所以知足常乐。
受文化的熏陶,泰国的建筑风格大胆跳脱,色彩鲜明。在泰国,建筑仿佛“会说话”。他们生动而具体,细微之处都体现着设计者的小用心。作为泰国专业设置最多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兰实大学每个学院的教学楼都由该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自己设计。风格迥异,充满了自由的清新气息。走进兰实的校园,那是自然与创意碰撞的天堂。711便利店、甜品店、学习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因为常年气候湿热,泰国人都不喜欢走路。所以在兰实的校园,乘坐观光校车成了学生们的最爱。这只是他们的常态,却成了我心里的“白月光”。
我说在泰国最爱、最舍不得的该是美食和老师。十天里,小菠萝+泰式奶茶成了我最爱的食物。泰国的奶茶是橘色的,甜甜的,尝起来是夏天的味道;泰国的小菠萝,越小越甜,越甜越让我难忘。而老师呢,甜不甜我都记住了。这次的访学泰方负责接待的老师姓曾,他是一位在泰国生活二十多年的中国老师,为人谦和而不失原则。在他身上,我得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最好诠释。十天的课程,他是安排者,也曾是体验者。每一项课程,或重知识的积累,或重体验和感受,都由他提前亲身体验,然后确定安排。从带着历史厚重感的二战遗址死亡铁路、桂河大桥,到带着强烈泰国地方特色的安葩洼水上市场;从轨道集市到湄南河、古城公园;从大皇宫、玉佛寺到尚泰世界贸易中心;从龙虎园再到摩天轮夜市,从体验泰式串花、泰式陶瓷彩绘再到泰式按摩、泰拳和感受斋僧生活……老师这一切安排的用意不言而喻,他像一个领路人,带我们一步步走进、了解更真实的泰国。
从小利群的广就告诉我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时的心情。也许是因为太过顺口,所以长大以后一直被记在心里。在泰国最大的感动,是收获了这样一段历史、这么一个故事:
参观死亡铁路、桂河大桥的那一天,曾老师站在一座座被修葺得崭新、清楚地刻着姓名的西方远征军的石刻墓碑前向我们讲述了中国远征将士的故事。他说,比起这些人,我们中国的远征将士付出了更多但却鲜少有人问津,他们没有姓名,很多甚至至今不知尸骨埋于何处。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仿佛未曾在这个世界出现过一般。爱国情愫油然而生,我只觉得可悲也无奈。桂河大桥的尽头,顺着一方狭窄又陡峭的楼梯往下走,在长满杂草的河边立着一座破旧的小屋,穿过小屋就能看到不远处屹立着的白色的柱子,“中华英烈浩气长存”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柱子边,被杂草包围的地方,竖着鲜红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的木头做的纪念碑。而这唯一的纪念碑,正是我们华人英雄梁老倾其所有在泰国的土地上建起来的。数不清曾遭受过多少次的恶意破坏,为了不让它被毁,梁老变卖了自己的房子,和他来自泰国的太太在纪念碑边搭起了现在居住的小屋,小屋并不华丽,可以用“破旧”来形容,亲身目睹这样的场景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那是如同“催泪弹”般的存在。酸了鼻头,也攻进了心房……梁老用他的一生守护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离开过那方矮屋。而正是那座破旧的小屋,见证了他太太的离世,也见证着这位中国老英雄的传奇人生……梁老老了,他渴望能有中国的有志青年,接下他的重任,继续做一个守碑人。曾老师徐徐讲着,语速寻常,却仿佛带着神奇的魔力,直抨人心,又给人以力量。他告诉我们,已经有一对来自湖北的夫妻志愿者答应梁老,愿意在他之后继续守护在这里。在那一刻,我好像忽然明白了“薪火相传”的定义。一股子不知道什么味儿从心里冒出来,到鼻头,到眼眶。我打从心底里敬佩梁老,也打心底里敬佩曾老师。
这两位“老师”,一位用几十年的光阴“告诉”我不打仗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长度。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知道梁老还能陪伴远征将士们多久,但我祝他长命百岁,他会永远活着。另一位老师教会了我尊重历史,宽以待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的宽度。
曾经问过曾老师还会不会回中国,他说可能不回了。其实觉得很遗憾,但是又觉得老师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在泰国已经慢生活22年,他说再回到中国已经适应不了国内的快节奏了。看到老师有点变灰的头发,才发现原来像老师这么优秀的人,也会变老啊。可是身上的人格魅力却好像只增不减。总觉得老师的人生脉络特别清晰,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做什么,该做什么。对他人永远礼貌而又不让人疏远,他教导我们对待长辈要有礼貌,要懂得问好。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访学旅行的惊喜,也是生命旅途的幸事。
我们总会为烦事琐事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很感谢当时的自己,选择了心里的“诗和远方”,坐上了去泰国兰实的飞机,才能在另一个国度另一个角落遇上那么撩人的风景,那么可爱的人。
现在,我在祖国,在母校,在太湖边,重温下这段短暂发生又长存于记忆中的泰国情。闭上眼,我听到了文化碰撞的清脆声响。
访学照片:
于炎炎夏日,寻求一份得偿所愿
向玉梅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所接触到的跟留学交换学习这方面相关的事情,大多数都跟异国风情有关。因为不熟悉,所以好奇;因为没接触,所以求知;因为无经历,所以新鲜。好奇、求知、新鲜这些词汇交织而构成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是那么的色彩斑斓而又诱惑。我在自己的臆想当中,为自己设想了很多新奇的事件,而我对这些事情的渲染,又增加了我的向往之心。
2019年的夏日,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它源于我们学校和泰国学校之间的交流计划,专门为我的专业(水产养殖)所设计的一项学习项目,为期15天,它拥有一个名字--泰国暑期夏令营,而我学习的学校叫做亚洲理工学院(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IT),它位于曼谷,是一个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国际院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学生,在这里交流的语言是英语。在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我对这次的泰国行充满信心,于是提交申请,等待名单公布,最后出国准备,整装待发。
准备的期间,有很多不安,但一旦接近出发的日期,突然就释然了,7月底,在准备好了所有的事情后,我们出发了。我们的行程从上海出发,在澳门转机到泰国,抵达泰国已是深夜。一下飞机,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靠自己了。办理签证,找路,都需要与陌生人交流。从这个时候起,也才有了到了另一个国家的实感。办理好签证后,我们出了机场,去寻找接机的人。跟我们接头的是一个在泰国当地开办旅行社的广东人,在等待其他的旅行团的时候,他跟我们讲了很多他的故事,以及在泰国生活的日常经验,这样的一个美好开头,让我们深夜疲惫的心,得到了慰藉。接着,他引领我们上了一辆标有AIT字样的大包车,司机是一个很面善的泰国叔叔,帮我们搬运行李,开门、关门,亲切的中文问候。一路上,我们对车窗外的景色连连惊叹,并惊讶他们的开车速度是如此之快,之后,我们陷入乏累的情绪,进入了睡眠,在长达快2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学校为我们安排的住宿点。
我们集合在一间教室,在这里我们认识了我们的班主任Selin,他的秘书Fuze,以及其他的四个研究生,在这儿,Selin为我们安排了学习任务,并且四个研究生为我们做了他们的研究汇报,以后我们的活动就是9人行了,Fuse负责带队。
我的泰国行由此掀开序幕。
此次泰国行分为校内学习,校外参观,以及文化交流三个内容。
在学校内,我们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实验室以及学校内的农场。在实验室的时候,Fuze会为我们讲解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讲解相关实验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就完全靠着自己在实验室当中进行实验操作。在以前,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会有实验室负责老师帮我们准备好相关实验所需的试剂,我们只需要按照步骤直接做就好;但是,在这里,我们从零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配制自己实验所需的试剂,这些试剂的配制,需要精确的测量,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并且在试剂准确的情况下,我们得到的实验结果也有可能错误,这就要求我们随机应变,靠自己来解决问题。从实验室当中我们学习到了泰国研究员他们认真仔细的一面,他们追求的是每一个步骤的准确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农场里面,我们首先认识了他们主要研究的对象罗非鱼,Fuze为我们布置了任务,每天三次进行水质的测定,以及采集鱼卵,学习制作性转换饲料,饵料的培养,通过分池筛选计算出最后总产量,最后预估苗种的收益等等,这些与实际生产都密切相关,每一项我们都进行了实际操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采集鱼卵这个活动,我们穿上了下塘的装备,分成了几组,每一组在一个叔叔的带领下进行鱼卵的采集,同叔叔的交流当中,我们掌握了如何区分雌雄的技巧,以及鱼卵的分类,整个活动下来,我们十分的狼狈,但是看着我们收集到的鱼卵,油然而上的是一份骄傲。这些实践活动在我们国内的学习当中是很难得体验的,只有切身的体验后,对我们专业也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校外,我们的参观对象主要是研究所,水族馆,以及当地有名的养殖企业。在研究所里面,通过与研究员的交流,我们认识到了他们研究条件的艰苦,以及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坚持;在水族馆里面,我们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参观,他为我们讲述了水族馆主要负责的鱼种--小丑鱼,以及水族馆的发展历史,在这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兢兢业业的精神,从Fuze那里了解到,泰国的水族馆几乎相当于公益机构,参观门票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并且学生来参观都是免费的,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位;在养殖户那儿,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发家史,已及他们所养殖鱼类的相关养殖方法,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不断克服困难,找寻方法解决实践难题的态度。
讲到泰国首先浮现的是什么呢?微笑。在泰国,无论你在那儿,但凡你与任何一个人对视,回应你的,都一定是热情的微笑。对于文化交流这块,我能想到的是自然景观,城市风光,衣食住行,以及最重要的人。泰国属于热带国家,这里的景色跟浙江是完全不同的,浙江的景色是江南细雨,处处透露出的是小巧精致,但是泰国给你的感觉,就是自然,很原始的味道。而在城市当中,你能认识到的就是外国人真多这句话,泰国的旅游业占据了国家经济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泰国,对于吃这一块,跟我们的饮食是很不一样的,他们没有醋,酸味来源于柠檬,而且在每一道菜中,必然有一个绿色植物--罗勒,它的味道很独特,是泰国菜的一大特色,也许会有人不适应这个味道。对于出行这块,在我们外出参观的时候,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租借的车,有正规的租车公司,会有一个司机跟随,因为我们出行的地方都偏远,所以往往就是租一天,那这个是远行,对于就近的出行,我们选择的是泰国独有的车辆,类似于三轮车但是带顶,只需要9泰铢,当目的地到达后,拉动铃,司机就会停车,这样的车辆,是他们改装的,是短距离出行的很好的选择,在市中心,由于市场周围都是河流,我们的出行方式则是坐船,船费很便宜,伴随着微风吹动,旅程不会太无聊,很快就到达目的地。
我们此次结识了很多可爱的人。认真照顾我们的Fuze,她时刻跟我们核对行程,就像是一个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我们的生活,而跟我们随行的一批印度的人当中,我们认识了两个很有趣的朋友,朋友A是一个问问题达人,他的脑海里仿佛装满了对世界的很多疑问,在我们外出参观的时候,他们频频对讲解人发问,在很多我们都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上,他往往会迸发出很多精彩的疑问,他的这样的一种求知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朋友B是一个交往达人,当听到我们来自中国后,对我们表示出了强烈的好奇心,从他那里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善意,他跟我们询问了很多我们在中国的事情,在我们和他的交流中,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他一直认为中国的城市都想北京上海那样,我们的网上交流是类似于油管、推特这样的软件,当我们告诉他我们主要靠QQ和微信交流后,他迫不及待的下载了微信,想要和我们添加好友,但是由于在泰国使用的电话卡是临时的,我们就交换了邮箱,约定以后联系。
在泰国,你会发现,即使是年龄很大的人,很多人都会用英语跟你交流,不是说他们掌握的多么的熟悉,很多时候,就只是一些单词,但是,依靠着他们的表达,就能够与外国游客交流,从他们那,我体味到的是一种自信。我们从小就一直学习英语,但是当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却不敢开口,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忘了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只要我们敢开口,那么交流就不是问题。
这是一场难忘的旅行,不仅仅学习到了很多,认识到了我们国家与泰国的差别,最重要的是打破了原先我对外国人不知名的敬畏,他们也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和他们的交流其实很简单。在不同当中,学会相互学习,弥补不足,看的越多,见识的越多,境界仿佛也高了许多。
一场值得的旅行,一份多年的满足,一个夏日当中,美好的得偿所愿。
我于世界,并非过客
2018243334 叶敏
放下包袱,背起行囊奔赴一场奇妙的异国之行,乘兴而至,兴尽而返。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就会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占据的,不过如此微毫的空间。
第一次走出国门,心中满怀期待与忐忑登上飞机。初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几天下来渐渐对这个神秘的国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里满足了人们对于度假的所有憧憬与向往,满眼的异域风情,遍地的活佛寺庙,这里能够接纳所有人的是非对错,同时也能接纳人们身上原本的不完美。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就是为了告诉你,生活还是很美好的,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认为最努力的方式去活着。
“游学”是近几年新兴的名词,如果在游学中,没有“游”的部分,会少却很多乐趣;游学对每个参与者,都应该有着平等的快乐。若只有了“游”,那就变成了休闲度假,没有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收获,游学中的“学”就指的是这样的收获,而此次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恰到好处将“游”与“学”二者融会贯通。
告别旅途的疲惫,研学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此次进行学习交流的目的地:兰实大学。泰国兰实大学创立于1986年,目前是泰国排名第一的私立综合性大学,拥有东南亚著名的医学院,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学校还拥有泰国唯一的航空学院、著名的建筑学院、传媒学院等,还拥有全球中文母语区外第一个开展中文授课的“中国国际学院”,是一个拥有国际标准的高等院校。一入校园,便迎来了第一堂泰语课,在泰语老师有趣而生动的讲解下,这才有了身处异国他乡的实感。紧接着在兰实大学校方的热烈欢迎下,不仅让大家了解到了源远流长的校史文化,更为我们此次访学团的交流活动奠定友好根基。此外,带队老师更是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兰实大学全景,尤其介绍到其王牌专业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学院严谨学风教育的同时,不禁也给我们以深远的思考及自省。
(兰实大学实景图)
不过想了解一个国家的底蕴,光看表面自是不够。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会反应在其国民的饮食文化上,所以如果想要深入体味泰国的本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泰国的饮食文化。泰国人多喜欢吃味浓色香的饭菜,而泰国菜也普遍多为酸、辣、甜等口味。别于我们平时做饭使用盐、白糖、醋等调味,泰国菜的烹饪可谓是咸不用盐,甜不用糖,酸不用醋,而分别以鱼露、味露,椰糖,柠檬来代替,由此让泰国菜的味道有别于各国,显得独树一帜。
于是在此期间,我们安排了学正宗泰式菜的课程,主要学习制作冬阴功汤和泰式奶茶,说到冬阴功汤大部分人一定不陌生,一碗汤端上桌来,香辣皆有,口感嫩滑。这道汤酸酸辣辣香香甜甜,可以说是五味俱全。一旦你做了这道泰国特色汤,我保证它将永远留在你喜欢的名单上。
(自己动手做的冬阴功汤)
提起泰国,大多人或许会想到这里是“购物者的天堂”,那么如果想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奇妙购物之旅,就千万不要错过这两个地方。
首先是独具特色的美功铁道市场,市场最能看到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到文化特色。摊位上摆着一些当地人会买的日常用品,各色生鲜蔬果到旅游特产这里都能买到。如此著名是因为这里的摊贩依铁轨而生,当火车进站时,两边的小贩则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摆在铁轨上的菜品挪走,火车过后,一切又会在转瞬之间恢复原状,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因此这也被称为“全世界最危险的市场”。看到这样有趣的特色景观,不免感到一番趣味。
(早晨,火车穿过市场)
夜晚,我们又如愿来到安帕瓦水上市场,夜晚的安帕瓦水上市场繁荣万千,船上的小贩们在船只上装满了食物和饮料,如贻贝、面条、咖啡、泰南冰咖啡、糖果等,有的船上甚至支起了烧烤架,在船上做着各种美味佳肴。此外,水上市场最有特色的地方还因为这里是泰国的“萤火虫之乡”,仍记得回程之际,船静静地靠岸滑行,会发现周围满树的萤火虫像圣诞树一样莹莹闪亮,如同进入一个奇幻而又静谧的世界。
(夜晚的安帕瓦水上夜市)
这里有最老旧的火车,这里有缓缓而行的小帆船,就在这个充溢着慢节奏、平静淡泊的国度,不得不谈的还有它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佛教在泰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泰剧里,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每天早上,一行黄袍僧人,赤脚行走在青石板上,手捧化缘钵缓步而来,这是泰国僧人独特的“化缘”方式。在7月16日,我们有幸赶巧了泰国一年一度重要的传统佛教节日守夏节,自然参与了布施的活动之中。僧侣走近的时候,我们把早上做好的早餐或者市场上买的粉面,糯米饭等主动放进僧侣的食钵里后,便会双手合十的跪下,僧侣诵经持咒,给施善者施以福报,这便是最简单的布施。
(参加僧人布施)
在泰国,“布施”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是诸多善行中的一项,佛教徒认为借此可以赎罪,而托钵化缘也是僧人的一项修行。“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布施不是把钱财、精力、心血白送给他人,而是一点一滴累积今生来世的功德利益。布施是在不经意中积蓄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我们永远受用的财富。
从泰国文化交流的小课堂、泰式插花、名族舞蹈学习到一处处泰国名胜古迹,无一不让人发自内心感叹这个国家的魅力。这里的人民民风淳朴,他们对九世国王的敬仰、对佛教的顶礼膜拜、对大陆游客的亲切感都是那么的质朴和真诚,对遵章守法都是很执著的。独特的泰国地理风光和热带的海滨美景,干净整齐的街道,虽然基本基础设施建设比我们要差很多年,铁路也很狭窄,但道路很干净,过往的车辆也很清洁,每个饭店、商店、景点、休息点的卫生间都很干净。热情的旅游接待,虽有给小费的习俗,但一切服务基本都是真诚的、自愿的、友好的、和谐的、可协商的。不禁让人反思国内不少旅行社和导游的粗鲁语言和不良行为。时间短暂,观赏了解尚少,泰国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渊源等不能一一言表。文化交流也绝不只是走马观花的欣赏几眼,更多的是对这片土地文化上的感悟体会以及发自内心的尊敬。
尽管游学中,“学”是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但我们并不是把课堂搬到了文化遗址,把作业挪到了远行途中。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能力、体验和情感,学会如何去找到令自己惊叹的点,学会如何去以开阔的视.多样世界观课游学,是一种最好的、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天然就该如此的。游学,就是让我们知晓,离开我们居住的地方,五十里、五百里、五千里之外的地方,那里的山是什么样的,那里的水是什么样的,那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那里的人是什么样的……最关键的,则是那里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地域、信仰、文化、风俗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来自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方的动作,对方的眼神,对方的内心的交流,都是无法在网络,书体中体会到的。
7月7日至7月18日,十二天十一夜的泰国之旅,当然离不开可爱的友人们,多亏了有她们的陪伴,这场旅行才别具一格。在兰实学习的生活将会是我人生记忆中美好而珍贵的一部分,那些点滴学习生活将深深留存于我的脑海。它将会激励我的未来,激励我更加发愤图强去学习,去勇敢地追逐我的梦想。
世人总说,见过世界才能开阔眼界,不出去看看,真以为世界就是这般大。我的兰实之旅早已画上了句号,很多记忆渐渐变得模糊,也有一些珍藏时刻历历在目。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值得静心观赏体会。遗憾的是我们来去匆匆,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特色与精髓。不过残缺也是一种美丽,至少日后回忆起来还能“想入非非”,倒也平添一番兴味。
下一次,再出发,匆忙地赶往另一片残缺的天空,继续拥抱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带着虔诚去经历、去体验。脚步所到之处,便是你留给这个世界最刻骨的记忆,证明你曾悄悄地来到这片土地,曾心怀希望与热忱努力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