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2019”赴美国学生征文作品

发布者:外事处新闻发布发布时间:2021-06-11浏览次数:110

终点即是开始

王思琦

我从来不是一个有神论者,但听到教堂的钟声,我相信有振奋人心的力量。

十四个小时的飞机,从东半球横跨到西半球,十八岁的结束注定是意义非凡的。初识美国,印入眼帘的便是波士顿的绿化和建筑,公路两侧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林立,也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潮涌动,一幢一幢如电影里般精致的红色小楼很有格调的隐在高大的树木之间,隐隐约约地露出半边脸来。在波士顿的十四天里,路过各式各样的教堂、图书馆、市政大厅,它们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我们在保诚大厦上俯瞰波士顿全景的时候,整个城市如同一幅完美的画卷,整齐划一、红绿相间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每天早上都去哈佛上课 ,一共四门课分为四个老师授课,课程内容围绕全球战略规划、经济全球化、领导力展开。老师都是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来引出知识点而后深入探究课程主题,上课氛围与国内大学与众不同,老师与学生没有很分明的界限,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分享观点或者提出质疑,这不仅增加了每个问题答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拓宽了每个人的思维广度和视野范围。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方式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模式,这不仅可以更大程度上打破学生惯有的思考问题的单一角度,去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的潜能且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他们树立勇于去打破权威的意识,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更加大胆自由不受拘束的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我们这次几乎去了波士顿所有的大学,波士顿大学、塔夫茨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哈佛浓厚的人文气息每一处角落无不透露着高雅浓重的历史气息;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风格比较偏向现代信息化,是艺术与科技最完美融合的典范;波士顿大学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一些,但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学校门口的地铁绿线也为师生带来了便利;塔夫茨医学院在唐人街,严谨的学术氛围在唐人街嘈杂的环境里里独树一帜,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伯克利音乐学院也是国人熟知的著名艺人欧阳娜娜和王源的就读院校,它的教学楼分布在一整条街上,人来人往的学生几乎都带着乐器极具艺术气息。大学也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名牌,波士顿的所有大学几乎都在今年进入了US News 排名的前五十名,文明的力量是无限的,知识的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它们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都积淀在岁月的光晕里,不知不觉的融为了整体。

波士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好像所有人都在阅读。地铁车厢里随处可见捧着书的人们;咖啡馆里伴随着老式古典的音乐和浓郁的咖啡味儿,书香似乎拔得头筹;街道两侧便利店门前的公共座位上书的影子从未离开过。不管是什么肤色来自哪个地区什么年龄阶段,人们好像都有一种由内自发的学习意识和阅读情怀,波士顿真真切切地诠释了什么是全民阅读,什么是无手机的公共场所,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正如培根先生所说:知识就是力量,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并且上升为世界头号强国与国民的素质和对知识的渴求都是密不可分的。反观自己,与他们相较起来自己积累知识的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平时也要养成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习惯,做到把阅读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这次还去逛了很多书店甚至无比幸运的遇到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两个月一次的二手书discount sell,这里如同淘金者的秘密基地,好像知识的力量为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同指路的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波士顿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波士顿龙虾、冰淇淋、炸鸡汉堡、披萨、沙拉......漫步在不同的街道上都如同深处美食的天堂,地道的意大利餐馆让我们感受到浓厚的属于意大利人独一无二的热情;随处可见的快餐店让我们吃到了最香嫩可口的炸鸡;当然唐人街的中餐厅也展示着舌尖上的中国无与伦比的魅力。当冰淇淋轻轻融化在舌尖,就如同踩在棉花糖上行走一般,甜得能够触碰心底里的最柔软底那一角,让你暂时忘记烦恼;当咬下一大口shake shake汉堡的瞬间,牛肉的鲜嫩多汁充斥了整个味蕾,混着一些些西红柿和生菜的滋味,在口腔里沸腾翻滚着,让你意犹未尽且对这种感受念念不忘;当波士顿龙虾和意大利面在舌尖起舞的时候,宛若潜入大海深处,风暴般的感觉冲击着食欲,让你细细品味沉醉其中……

波士顿是一个适合学习和居住的城市,比慵懒的加利福尼亚州更为喧闹和奋进,比鳞次栉比竞争激烈的纽约更为寂静与舒适。在这里你不会时常看到神色匆匆的上班族挤着一辆又一辆超过饱和度的地铁;你也不会看到车水马龙的早晚高峰和灯红酒绿的夜晚,当静谧晚风吹拂的时候,你会看到一大群市民搬着小椅子坐在自由之路的公共花园里看滑稽的表演,他们放声大笑着,在生活的困苦中寻找宝物;当然,你也会听到漂亮的摩登女郎踩着高跟鞋走过的声音,听到地铁站里形形色色卖唱的人们低声诉说着他们的独家记忆。

对于我来说,在去美国之前它是一个戴着神秘面纱的国家,拥有着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和最先进的科技水平也充斥着无处不在的枪声与重重危机。来到波士顿,来到哈佛大学,就如同在你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宝库的大门,需要你自己通过努力去不断挖掘其中的奥秘,这是一个让人渴求并为之奋斗的国度。我一直坚定着要来美国读研究生的想法,在这次旅程之后我想已经证明了这个决定的必要性与正确性,的确在知识面前,任何人都显得无比渺小。旅程已经到达终点,波士顿,很高兴与你遇见;哈佛,很荣幸能与你有交集,这只是一个开始,为UC奋斗的日子生生不息。




在哈佛那与众不同的十三天

教师教育学院 吴怡


愿你出走万里,归来仍是少年,且更加优秀、美好。

                          ——题记

13天,是一个什么概念?单纯的两个星期?健身运动的一个周期?还是算一个长假?13天——带着好奇的心情从中国来到美国、在美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怀着不一样的心境返回中国的“奇妙”时间。

今年的七月三十日到八月十一日,在短短13天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一次到美国哈佛的这一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次国际游学活动。对此,心里真的是感慨万千、收获万千。从出国前的准备材料的瑟瑟不安到飞机开始降落的激动难耐;从遇到来自全国各地小伙伴们的紧张到跟他们泰然处之的轻松愉悦;从看到外国人结结巴巴地不敢说自己的蹩脚英语到很自信地用英语向他们问路……这一步步的变化里尽是些说不尽也道不尽的情绪。

这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国”:当我到达美国后看到周围尽是些肤色、语言、相貌与亚洲不同的“外国人”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我才是外国人啊!

第一天到达目的地适逢当地时间的下午时分,我们一行人来到安排好的东北

大学International village放好行李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就开始到陌生的街道寻觅异国他乡的美食。我们整个哈佛大学访学团队被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都在一起活动,这是根据访学同学的专业还有语言水平进行的分组,所以我们湖州师范学院的几个同学被拆分到了不同的小组里。第一天陌生的小组成员一起在陌生的街头寻找美食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儿的。可能我的英语水平还不是特别得高,在这异国餐馆里,菜单我是几乎都看不懂的,但是恰巧找到了一家华人餐馆,我们硬是用中文点好了一顿韩国炸鸡,这是我来到美国的第一顿饭——韩国炸鸡。

吃完晚饭后我们很早就回到了学生公寓,沿路过来的时候发现外国的街道与中国的街道果然不一样。就拿那每个街口的红绿灯作例子吧,在我们中国讲的是“红灯停,绿灯行”,美国就不一样了。“红灯停”时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他们那边却不是“绿灯行”,而是“白灯行”,白灯大概停留8秒的样子然后开始闪烁,然后开始红灯倒计时。刚开始我们过去还以为只有白灯是可以走的,红灯是要停留的,但事实上,白灯之后闪烁的倒计时红灯也是给行人走的,倒也是十分有趣。

第二天早上就开始正式的上课学习了。这一次的访学一行人大概有三十多个,我们早上坐地铁到哈佛大学,九点半开始上课。住宿的地方附近有一个便利店,早上可以到便利店里买早餐。对于我这个肉食爱好者来说,美国便利店的早餐真的是“天堂”,所有东西里面都放着一大块儿的炸鸡肉!虽然一大早吃那么油腻的不好,但是那些炸肉真的是让没有见过世面的我蠢蠢欲动。第一天我在那儿拿了一个类似汉堡和春卷结合体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想让店员给我加热一下,我用了“heat”这个词,没想到店员还一脸纳闷儿的样子,问我是不是要“warm it”好的吧,原来他们的口语用词是如此简单。早上的这一顿我没有吃完,因为量实在是太多了,只能放在课间饿了的时候吃了。如果有没吃早餐的同学就可以选择去哈佛法学院的食堂买早餐,哈佛的食堂有很多,我们上课的地方是法学院,就选择的最近的食堂。那儿不像国内的大学食堂,反倒像个自助餐餐馆,选好东西然后称重,最值得一提的是那里的咖啡口味是自己动手搭配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咖啡还有各种浓度奶精。刚开始来自乡下的我还不会操作这种“高科技”,结果搞了一杯奇苦无比的“纯”美式咖啡。

然后就是上课。接下来几天安排的都是早上上课,上课的内容也都是与商业主题相关的。早上到学校些许有些早了,里上课还有一个小时,于是我们就找到了著名的哈佛标志物,那是一个人塑像,据说摸了他的脚就可以保A,因此这个雕塑的两个鞋子都被摸得锃亮到反光,我趁着这机会把他的一双鞋子都摸了个便。等到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开始教授一些关于商业上的知识,但由于我不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所以有些专业名词也听不太懂,只能抓住几个关键词然后自己猜想推测老师的意思,这样猜来猜去倒也还挺有几分意思。哈佛老师上课的方式也跟国内高校老师的上课方式不一样:每个阶梯教室呈一个类似“回”字形的样子摆放桌椅,学生围着老师坐一圈,老师来回走动,这比国内老师更注重互动性。我们在那里每天上课的老师都不大一样,一共有三个老师,他们都很和蔼,我们到教室的时间不算晚,但是每个老师每天都会提早来到教室等。

中午十一点半放学,我们需要自己去找中饭吃,吃完以后就在地铁站口集合一起出发到别的地方。第一顿中饭吃的是风靡中国的shack shake汉堡,每个折合成人民币大概三十多块钱,比国内的上海店便宜了将近一半,那味道是真的好吃,虽然汉堡看着小小的一个,跟手掌差不多大,但是对于中国男生来说,吃一个汉堡绝对顶饱!那汉堡一口咬下去牛肉甚至还能渗出汁水!接下来几顿吃的都是些面条、自助餐之类的,面条是在一家泰国店里吃的,味道甜甜酸酸还挺不错的,自助餐就是美国特色的鸡肉、土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美国本土的食物是真的不太好吃,刚开始看到炸鸡汉堡会觉得很新鲜,到后来是越来越想吃些中国的清粥小菜。

在哈佛,除了上课、寻找美食,不得不提的还有我在哈佛广场的奇遇:一天中午有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过来跟我们说话,问与我们同行的一位染着黄头发的女生是不是外国人,他以为中国人就是黑头发。经过询问没想到他竟然是哈佛大学的一名教授!我甚至还认识了一位买喷漆画的大伯,他会说中文,他说他70年代的时候来过中国,到九十年代的时候才离开,他还问我了很多问题,都是用中文问的,真的是一个真可爱的老爷爷。哈佛,遍地都是“宝藏”还有惊喜。

下午的安排基本上都是参观一些美国波士顿特色的风土人情。第一天在参观完哈佛校园后,紧接着几天我们又参观了MIT校园以及关于开发意念控制设备的企业,也去玩儿了昆西市场以及保诚大厦,还有密室游戏。当踏入MIT的时候,我是真的很激动,这可是理工科杰出人才的汇集地啊!由MIT的学生担任导游,她为我们介绍了关于这个学校的人文特色还有一些建筑物的历史。初此之外,在我喝过麻省理工和哈佛的饮用水后,我有一个发现——MIT的水比HARVARD的水要好喝。

在这段时间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我与几个同学抱着“来都来了”的念头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去了趟纽约。从波士顿到纽约坐大巴大约四个小时十五分钟,也可以选择乘坐火车,但是火车价格比大巴要贵得多且时间相差也不大,所以我们便选择了乘坐大巴,原以为大巴会是那种简陋、拥挤的,没想到美国的大巴却是十分宽敞,有小厕所、座椅前有小桌板、充电插头等,有点像简易版的动车。美国是没有动车高铁这类的,关于出行工具,中国的交通要比美国要便利得多。

美国的大巴行驶起来是很稳的,我们约中午时分到达纽约,一下车便是时代广场。眼前遍布都是色彩鲜艳的LED广告窗以及硕大的广告标语。但是走在街道上感觉却不一样了,人是真的很多,算得上是人山人海、人挤人的那种,街道中间连着摆着各种各样的美食摊子,样子就像是咱们这儿有些地区赶集的盛况。那里的人很杂,有各种各样的人,街边躺着很多的流浪汉,这其实是有点恐怖的。因为在纽约游玩的时间很有限,所以我们在酒店放下东西以后就去了著名的金融街—-华尔街。那里的人挺多,也许是因为当时是周末,建筑下的企业很多都没有开门,这就有点可惜了。那里的建筑一看就是那种很有年代感的,都是些米黄色建筑物,每幢的造型都挺相似,有点像电视里欧洲城堡的那种感觉。来都来了,怎么能不去看一下自由女神像呢?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是在一个岛上的,如果想要登上那个岛则需要额外的预约以及购买门票,但是在自由女神像的那个岛的另一侧便是另外一个岛屿,每半个小时都有免费的船只来返两头。我们乘船的时候海面上风很大,但是在船上看到不远处的自由女神像的那种心情也是无与伦比激动,毕竟来美国坐了14个小时的飞机,怎么能不看一下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呢?

晚上我们就去了著名的帝国大厦看夜景。坐电梯到79楼,然后再走楼梯到88楼,那里看夜景是没有玻璃窗拦着的,手是可以直接伸出去的,将手机伸出去的那种感觉真的是十分刺激,就怕手机掉下去,因为下面是甚至可以直接看到地面的!纽约不愧是大都市,繁荣景象不言而喻。每一张照片拍下来的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般的各种灯光闪烁。纽约是座“不夜城”,24小时地铁都是营业的,回酒店大约快晚上11点,出了地铁站,外面尽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有街头卖艺的、有流浪歌手唱歌的、还有一群群西装革履的精英从百老汇里走出来的……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竟快午夜时分!“人挤人,车挤车”是再好形容不过的。

不管在哪一座城市,在见识和享受过它的繁华后,心底涌起的是一种感觉自身渺小的惭愧以及想要在日后提升自己的坚定。

在第二天早上参观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后我们一行人又坐大巴离开了纽约,回到了波士顿,准备接下来的课程。

在美国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两个星期就快过去了,最后的结业是我们一共六个小组每组做结业报告,做一个关于环境节能的项目。这个课题是有点难度的,因为我们的专业对这个方面都没有很大的研究,而且presentation需要纯英语,对每一位发言者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要求。在pre的前一天,我们小组在自习室里奋斗到很晚,查资料、做PPT、背稿子、演示回报等等一系列最后的工作,对于我来说,由于我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这个课题有充斥着一些专业性的词汇,所以我不得不将第二天需要汇报的内容事先写下来死记硬背。第二天每个人都穿着正装,这是我们在哈佛大学上的最后一趟课,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很努力地进行了汇报,看得出来每个成员都很认真地在准备。最后很顺利地我们完成了课题汇报任务,拿到了结业证书,最后和哈佛教授合影留念。

这一次的游学,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去纽约、一起去购物、一起做任务……学习一个主体的课程知识只是这次访学的一个目标,但是更多的,是这次游学让我认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国内与国外不一样的新鲜事物,又赞叹、有好奇、也有紧张。还有很多事情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区区的几个词眼也无法简单地道尽着一场旅行的美好,还有好多好多的见闻我想跟大家分享,像订购大巴车票、买鞋的曲折经历、去波士顿球馆吃了闭门坑、在纽约唐人街找到一家奶茶店的惊喜……我很幸运能有这么一次机会来到美国,认识、感受这不一样的国家,并且相识、相知这些小伙伴们。美国这个城市,很是美好繁荣、英语很是重要有用。在过去甚至未来漫漫的学习生涯中我们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学习是为什么?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让父母们脸上长光?是为了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让自己有本事使自己能去享受生活。即使美国贫富差距严重、民族歧视、经常发生暴力枪击事件,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它是一个大国,是中国人签证都十分困难的国家,是经济实力第一的国家,是能牵制全球经济命脉的国家,是拥有丰厚的学习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能力的国家,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美国学习。中国有中国的好,美国有美国的好,我们身为学生,从小到大的使命难道不是努力建设好的祖国吗?那句“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更是我们从小就听过的名言。作为一名大学生,那些拯救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对我们还是过于遥远,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大学毕业的时候做到一手一张学士学位证书,一手一张研究生入学通知书难道不快乐吗?像美国纽约这样的城市,繁荣得甚至让人望而生畏,但却是成千上万数不清的人想要来发展的地方,自古以来,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想来到大城市里发展。大城市肯定有大城市的好,这并不是在否认小城市所拥有的优点,但是人不应该像井底之蛙般只看得见眼前的一小方天空,若想让自己过成理想中的模样,那就必须为之付出努力、汗水,只有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才会知道他们背后所付出过多少努力。不要拘泥眼前,要放眼未来,人生要学会拼搏,那么,先考上研究生可好?

这次的美国哈佛交流学习,学到是知识,是眼界,是未来,是想要在以后继续努力的决心与意志!

花开花又谢,春去春又回。

愿在经历这一次访学旅行后,做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